【科研团队】教诲如春风,师恩似海深——杜志刚教授团队故事
导师介绍:杜志刚,男,博士,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系教授(2015-),博士生导师(民盟湖北省委员,武汉市政协委员、民盟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、民盟武汉理工大学副主委),中国照明学会交通运输照明和光信号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。长期从事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、交通工程设施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,在隧道交通安全与照明节能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,发表论文100多篇,被引1000多次,SCI/EI收录50多篇;其中4篇论文入选“领跑者5000——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”,2篇入选“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”,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,其中18项发明专利已转化,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。参编教材2部,团体及地方标准5部。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次(排名第五)、三等奖一次(排名第四),公安部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次(排名第一),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次(排名第三),贵州省公路学会一等奖二次,云南省公路学会一等奖一次,成果应用在全国200多座公路隧道中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,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,主持地厅级项目20余项。
团队介绍:杜志刚导学团队已毕业硕士生37人,博士生3人,目前共有26人研究生,其中博士生7人,硕士生19人。研究生2人次获得校研究生“十佳学术之星”称号,13人次获得“校优秀毕业生”称号,12人次获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资助,11人次获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,21人次获得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卓越奖学金,在2020—2021、2021-2022、2022-2023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工作中,一等学业奖学金覆盖率均达到80%以上。5人次受国家留学基金委(CSC)资助出国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,在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、三等奖各一项。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、二等奖各1次,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一次。4名本组毕业的博士生、硕士生入职国内知名高校教职,2篇博士生学位论文获评北京交通工程协会的“交通运输工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”,其中1篇获评“交通运输研究(上海)论坛年会优秀硕博学位论文一等奖”,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武汉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,4篇硕士论文获评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。
亦师亦友,寓教于乐
杜老师给予了我们学习生活中最好的陪伴,不仅教会我们知识,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快乐成长的环境。在杜老师身上,我们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成长的力量。他像知识的灯塔,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;同时又像朋友般倾听我们的心声,给予我们鼓励和理解,让我们在学校里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园,让我们愿意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,感受到成长的快乐,陪伴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。杜老师每周会带领课题组研究生进行“(茶话)学术交流会”,在轻松的氛围中,与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,鼓励每一个成员进行学术汇报,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;每月与博士生开展“咖啡品鉴会”,与博士生在学术上、工作上深入交流。杜老师善于挖掘各位同学的优势,让大家能在不同的舞台和领域发光发亮。同时,杜老师还会不定期组织课题组集体聚餐活动,增进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友谊,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,帮助大家放松身心,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学习积极性,塑造出一个凝聚力强、科研氛围浓厚的科研团队。
学术至上,创新包容
杜老师秉承学术至上、创新包容的原则,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上深入思考、自由探索、大胆创新。他每年都会支持不少于5名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知名学术会议,如美国TRB会议(3人次)、WTC会议(30多人次)、COTA会议等、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等,为我们提供了一流的科研环境和众多学术交流的机会,开阔了我们的视野,让我们对交通行业的最新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。杜老师始终关注着我们的学业,除了每周的组会,还专门创建了知识分享群,时常给我们分享业内最新的文章及交通工程案例,对我们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此外,杜老师还让学生按季度及学年进行季度总结及学年总结,督导每个研究生的学业进展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90%以上毕业硕士研究生,都有授权发明专利及核心论文发表,毕业博士生均有10多篇(项)高级别论文见刊(SCI收录论文不小于5篇)、发明专利授权、科技进步奖等成果。这为大家将来的就业与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立足工程,服务社会
我们团队始终坚持双岗建功、服务社会的理念。在杜老师的带领下,团队一方面深入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山东等地进行隧道调研,在隧道交通安全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绩,且将成果应用于国内200多座公路隧道的改造工程。另一方面,团队与湖北省交管局、武汉市交管局合作,深入基层,大量调研,撰写20多篇交通安全分析及报告,反映广大群众关注的交通难点、热点问题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,其成果应用于武汉公铁隧道、武汉长江隧道、武汉墨水湖大桥等10余个交通场景中。此外,团队在主流媒体如公安部交通言究社、中国交通报、南方周末、赛文交通网上发表文章10多篇。团队始终秉承“共享、公益、传承”的宗旨,力求搭建交通工程、交通管理、交通研究及教学的桥梁,发起并组织了第一届、第二届、第三届、第四届华中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(备注:前三届为武汉理工大学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),邀请国内外交通工程学者、交通管理领导、企业家来校交流,并创建了“守护交安天长地久”的公众号及微信群。该公众号用于分享交通安全相关基础知识,目前粉丝数已达2502人。
一日为师,终身为友
除在科研学业上给予细心指导外,杜老师还十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。他多次利用自身优良医疗资源,帮助多名研究生求医问药,助力研究生及时治疗及顺利康复。杜老师还经常组织毕业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讨论,包括每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选题及书写,高级别论文发表,项目策划及开展等,他勉励研究生们青出而蓝而胜于蓝,在科研上做出更大成就。在毕业研究生中,2名高校教师第一次申请就顺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,另外2名教师也顺利主持重要科研项目。
总之,团队成员非常感谢杜老师在学术道路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导与鼓励,让我们有信心面对“学术人、工程人、社会人”三昧真火的淬炼。对杜老师的感激与敬爱之情也会一直陪伴我们成长,我们会在交通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,学术之旅,薪火相传,历久弥新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